2011年7月12日

〔旅行〕上海



  因為買的是便宜機票,所以澳洲行是在上海轉機。這是一種奇怪的飛法:台灣、上海、雪梨,往北再往南,多繞了一點路。

  既然要經過上海,回程就在上海待了兩晚。住的是上海世博洲際酒店,這是同行小明訂的。小明是高級飯店控,這次選的不是洲際、就是Sofitel。我只記得小明對上海提出兩個評價:一,在飯店櫃台,即使是中國人,也要用英文詢問,用普通話,服務人員都不鳥你。二,走在外灘上,看到外灘美景會驚嘆不已,但是不到三十分鐘,進到餐廳,就被店家坑殺,把興致都搞壞了。

  這次倒是沒碰到被坑殺的事情,兩個晚上都泡在夜店,白天去了外灘。對上海的印象還是很模糊。因為飯店視野很棒,所以江上風光就贏了大半。


  這次的上海行沒什麼好說的,說說我第一次去上海的經歷好了(事先說明一下,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)。

  那是候我還是個菜鳥工程師,不過也算是個小主管。到上海是當技術指導,幫上海的新進員工上課。我的公司是日商(也算知名品牌),算是很早就進入中國耕耘的,又是IC設計,在中國是新興產業,招募進來的都是中國交大、清大級的聰明學生。

  當時兩岸開放沒多久吧,網路也剛萌芽,我對中國充滿了微妙的好奇。1989六四天安門事件;1991台灣野百合運動;1997香港回歸。1998雅虎中文成立,我在1999我在上海幫年輕學生講課。

  雖然我講課的內容是半導體、IC設計,不過我偶爾會把內容導引到網路觀念、甚至是民主。當時的中國仍舊是封閉的,而網路的盛行,會導致資訊、科技、甚至是民主精神的無國界。我當時講課時仍舊是小心翼翼的,我不敢提到六四運動,不過我對網路能衝破中國的封閉思想是充滿信心的(這種信心,應該跟Facebook衝破埃及的苿莉花運動是同樣心態吧)。

  經過十幾年的進程,網路厲害,沒想到中國更厲害。中國的網路的確發展蓬勃,但是它竟然也築起了網路長城。我在中國,是沒辦法上Facebook的,中國有自己的微博,有自己的搜尋系統。帶去的IPAD,簡直像廢物,只可以用google map 找出自己在哪裡?(但是我還是用flipboard 上了facebook。)看來中國的大歷史,統一/分治時間比大概僅有1/2,但是某種程度的觀念篏制與思想鎖國,應該佔了歷史的九成。

  那時候我算是日商台籍高幹,駐上海的日商總經理是我的舊上司,我又是去當技術顧問,雖然還很年輕,但都被當作上賓招待。每天的行程,白天教課,下班後就由上海籍的人事主管帶我和日籍總經理去高級餐廳(我只記得吃了大閘蟹)。那個人事主管是個上海女人,上海女人的強悍我是見識到了。

  吃完晚餐,人事主管就幫我和總經理叫了計程車,兩個人就到酒店(這可不是大陸說的酒店,是台灣夜總會的意思),裡面的金碧輝煌我是第一次見識。然後進來十幾個小姐,總經理一次點了四、五個小姐,她們就開始跟你划酒拳、勸酒。

  這種物化女性的娛樂,讓我極度不自在。但是人在江湖,除了陪酒賣笑還能怎樣?這種生活整整過了一個禮拜,每天都是同樣公式,每天都讓我生不如死。好幾次,我和總經理進去倒頭就睡,每天都這樣花天酒地,身體也受不了吧。好幾次我想問總經理你怎麼都不膩啊(或許總經理覺得這是對我的犒賞吧),但是又不敢開口。這就是我對上海的可怕記憶。

  附帶一下,我對〔以身體作為生財工具〕這作事,並沒有道學上反對的意思,我同時見識了上海的物化男性/女性的活動,這似乎是共產主義國家轉型為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捷徑。

  說到騙子這件事,我想去過中國的都應該碰過吧。這也是第一次去中國發生的事。

  雖然很多人告誡我,不可以自己一個人坐計程車(公司都會派人安排我的交通),不可以跟陌生人講話,而且日本公司對安全這件事,是謹慎到了神經質的地步。不過我還是想一個人走走,從飯店走出來,不到十分鐘,結果就有個中年女子跑過來,跟我說她和公司的人來上海出差,錢丟掉了,問我可不可以借車錢給她。沒多久一個中年人也來了,自稱是總經理,又把故事說了一遍,然後說要留下我的台灣地址,會把錢寄還給我。

  一聽也知道是騙子。但是當時的我太好心了,我想起手邊有用不到美金(我記得是100元美金,我一定是瘋了),我說那給你吧,也不必還給我了。我正要走的時候,他們又拉住我,說他們不是乞丐,一定會把錢寄給我的,要我一定要把台灣的地址留下來。後來我想說,好吧,測試一下,說不定你們真的不是騙子,於是留了地址。

  沒想到他們還不放我走。繼續說,他們有很多人(指指不遠處的人,真的還有四、五個),問我可不可以再多給一點。

  我是頭一回見到這麼貪婪的騙子。於是我生氣了,我說那邊有公安,要不要去那邊談一下。這下他們才罷手,跟我保證一定會寄還我錢,這才走了。

  想當然耳,錢是就此不見了。不過我對大陸人的同情心,就此一回。

  說了這麼多的負面印象,有沒有正面的?是有的。我從飯店走到上海交通大學,進入校園,看到好多男男、女女,手牽著手逛大街(男女倒是沒那麼多),而且路人並沒有任何異樣的眼光。那是王菲剛成名的時代(我在百貨公司還買了一張王菲的精選集),民風非常純樸,我相信那並不是社會進化到接受同性關係,而是社會純樸保守到不接受男女的過份親密、但可以接受同性之間的牽手友誼。

  我總覺得把同性牽手這件事當作是噁心,是西方文化(尤其是美國文化)進來以後的影響。我記得小時候男女生牽手是會被取笑的(但同性之間不會),高中時代,我們泡舞廳的時候,還不太敢邀女生共舞,只敢跟同性跳。這樣的同性手牽手,資本主義後的中國城市,跟台灣一樣,都不可能再見到了。


  (這一排建築,是摩登版的人民公社嗎?)

  說起來,這十年間,上海的改變非常大,但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如此。台灣的價值認同,從堅決的反共抗俄,到膜拜中國的崛起,的確讓人感受到昨是今非的錯愕。我自己很幸運地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,努力地享受生活,對中國問題也不再有過多的主觀及堅持。有個詞叫〔犬儒〕,指的或許是一些社會賢達、意見名嘴、民代政客,像隻狗不斷叫啊叫,好像吠得越大聲就越憂國憂民。政治的問題是很煩人的,尤其是牽涉到民族情感、國家認同……這種議題,活久了就可以慢慢體會,那常常是一張虛假面具,幫政客塗脂抺粉。

  那真的什麼都不在意了嗎?倒也不是,至少我覺得作為一個人的價值:尊嚴、平等、安樂、無歧視、無偏見、無饑餒……這一切美好的生命意義,還是存在的。而我所期望的台灣未來,是在一個充份溝通與相互尊重的狀況。我很幸運自己能夠簡單而無所求地過日子,只要關注我的美食、旅行、健康、生活。

  這次對上海的感覺是,整個中國,豐富到你無法不憧憬、無法不期待。陸客自由行於近日開始,我倒是很希望能夠認識中國的朋友,也很盼望能在中國自在的旅行。對中國,我開始有了想像。


2011年7月10日

〔旅行〕澳洲(七)海洋


  最後一篇,訂名為海洋,算是整理一下我對澳洲的整體印象。

  金融海嘯前,我手邊有不少澳幣。澳幣對美金,最低曾經來到0.6幾,現在大約是1.0幾,算一算也有40%左右的價差。操作澳幣是我以前偶爾會做的事,因為澳幣的利率高,即使賺不到匯率也可以賺利率。這算是澳幣給我的第一個良好印像。

  像澳幣這麼變動的匯率,相較於在彭懷南羽翼下呵護的台幣,其實是讓我們不可思議的。我在1.02左右(皆是澳幣/美金)把澳幣都換回美金,報酬率算好的,但是現在的澳幣匯率是1.07,所以高澳幣看來是跟高房價一樣,都回不去了。

  了了曾經跟我說,澳幣對美金1:1是個很大的關卡。歷史紀錄差過1的天數寥寥無幾(所以我們都是在剛差過1以後就獲利了結),但是如今澳幣穩穩站上1.05,某部份是弱勢美元的結果,但或許澳洲人也可以洋洋得意,我們勝過美金了……但對於觀光客的影響,就是可怕的物價。雪梨幾乎排名在我去過的高物價國家前幾名。

  (同理可以用在台幣對泰銖,當泰銖/台幣從0.8幾升到1.1幾,你到泰國消費從打八折變成貴一成,那種強烈的挫折感是很明顯的。)


  最近(2011/6/28)的一則新聞:雪梨市議會表決通過,正式宣佈於1788年英國移民前來澳洲是一種〔侵略〕行為。

  在擠滿旁聽席的原住民前,議員激烈爭辯,認為〔侵略〕這個字眼太情緒化、煽動族群分裂。不過最後仍舊通過決議,發言中指出:【全體議員都承認,歐洲的殖民活動對澳洲原住民人口造成毀滅性的影響。】

  我覺得這是個很有勇氣的決議,畢竟歷史常常是由當權者詮釋的。我們的主流價值觀裡,認為荷蘭人侵略了台灣、日本侵略了台灣,並沒有想過漢民族侵略了台灣原住民。〔侵略〕常常被當權者以其他的字眼給包裝,例如〔征服〕、〔接收〕、〔解放〕。例如漢朝開疆闢土,征服西域;國民黨接收台灣;共產黨解放西藏。中國的歷史長河中,對〔侵略外族〕充滿了征服者的榮耀,對〔被外族侵略〕也充滿了阿Q的積極心態:例如被蒙古、女真侵略,立刻說是把他們同化為中華民族的元朝代和清朝代


  這地方叫岩石區(the Rocks),是雪梨港灣旁重要的商業區,也是雪梨歐洲文化入侵的起源,1788年英國把500民囚犯及其他政府官員流放至此,因為當地佈滿岩石,所以叫岩石區。至於澳洲原住民為什麼會逐漸消失呢?一種說法是歐洲人帶來的瘟疫,讓沒有抗體的原住民大量死亡。後來澳洲引進白澳政策,讓富有的歐洲人無條件移民澳洲,有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澳洲白人說他的家族歷史,好像是他的曾祖父用5塊錢(大約),就可以擁有澳洲政府贈與的大批土地。於是澳洲從流放者的蠻荒、逐步成為移民者的天堂。


  ↑這是岩石區的餐廳,非常海洋。


  ↑澳洲的商業區。

  旅行中接觸到的澳洲人,感覺都是開朗和善,何況又成天生活在碧海藍天下,應該都無憂無慮。了了在澳洲工作兩年,又去過許多西方國家,對澳洲人是近距離觀察。他說澳洲人頭腦簡單、四肢發達。五、六點一下班,不是去海邊衝浪,就是去酒吧喝啤酒。但是跟台灣人一樣,也很愛抱怨政府,雪梨人罵雪梨的市政、墨爾本人罵墨爾本的。罵的內容無外乎是交通、生活、薪資、都市建設。


  我自己覺得雪梨的道路都非常狹窄,多半是兩線道,少數的四線道已經是最寬的馬路。了了說雪梨的大眾運輸工具,除了船以外,其他都很糟。我搭了捷運,沒有百年地鐵的倫敦那麼舊,但的確不新不舊,也沒有很方便。

  整個雪梨城市,建立在高低起伏的山丘上,道路是忽高忽低,有點像舊金山(沒那麼起伏就是了)。

  雪梨最棒的大眾運輸,就是船了。而且乘船的人都是慢條斯理、好整以暇,怪不得澳洲人呈現出一派悠閑的氣息。


  因為了了的關係,在雪梨吃了不少有趣的餐廳。了了說澳洲的美食是這二十年左右才起來的。俗話說富過三代才懂吃穿。但以現在網路資訊發達,對吃穿的模仿學習似乎不需要花費這麼長的世代。長期富裕的澳洲,雖然沒有建立深厚的歷史,倒是也建立起澳洲式的享樂文化。


  ↑↓上下這兩張都是上班族飲食街的午餐盒。


  同行的阿湯吃不慣西餐,只有一次在中國城吃中國菜才讓他眉開眼笑。阿湯說澳洲的蔬菜都沒味道,台灣的菜有多甜多甜……有一次和了了逛超市,看到種類繁多的生菜,我才驚覺,台灣的水果是超棒,但台灣的蔬菜似乎沒有想像中強。台灣的蔬菜如果不是熱炒,應該都難以入口。台灣人是吃不慣生菜的。


  ↑↓這是住了了家時,他準備的早餐,真是豐富。酪梨在澳洲很常見,我們只知道酪梨牛奶,了了則是把酪梨當作果醬塗在麵包上,別有一番滋味。


  海鮮料理當然是澳洲的重頭戲。這是在Manly 的一家魚餐廳吃到的魚,好像叫 Kingfish。不像中國菜有很多紅燒、糖醋……的重口味,這魚只是簡單地烤了一下,非常對我口味。底下是日本茄子(Japanese Eggplants),是矮矮肥肥那種,比較不甜,不像台灣是瘦長的,茄子還是台灣的好吃。


  這是在雪梨環形碼頭旁吃到的義大利菜,我本來以為這種觀光客餐廳不會太好,沒想到還不錯。西方菜本來就西方人的專長,在台灣要吃到好吃的義大利菜,選擇就沒那麼多了。


  至於澳洲的名牌,你會想到什麼?我有個很深的成見,覺得澳洲很難發展有夏裝、冬裝這類的國際服飾流行品牌。因為澳洲在南半球,別人冬天他夏天,澳洲夏季的流行,以北半球來看,根本就過季了(你也可以說領導流行啦)。所以澳洲的重要品牌:Billabong,衝浪褲;AussieBum,內褲;都與季節無關。(我承認這是成見啦。)


  不過在澳洲選伴手禮時,別以為綿羊油是澳洲特產。了了說澳洲人根本不用綿羊油(那是原料),藥妝店、百貨店、超市……都找不到綿羊油,只在禮品店有賣,還只是專門賣給遊客。Aesop是澳洲的保養品品牌,不過在台灣買並沒有比較貴。倒是可以考慮買蜂膠。


Taronga 動物員的長頸鹿餵食秀。)

  我覺得澳洲人很愛說話,相對於東方人的含蓄內斂,西方人是聒燥地多。至少我在Taronga 動物園裡,覺得只是一個長頸鹿餵食秀,解說員就可以不停地Talk,Talk,Talk……嫌吵的話,就去看看慵懶的無尾熊吧。在漢彌頓島時已經抱過無尾熊了,Taronga動物園又再度相遇,但竟然錯過了袋鼠。



  在環形碼頭,有不少街頭藝人。這個表演軟骨功的女生讓我印象深刻,倒不是她的軟骨功有多厲害,而是她不停地TalkTalkTalk。一直不斷炒熱氣氛:〔Make some noise〕,不停地鼓動圍觀群眾要掌聲。還幫自己謀福利拉了兩個帥哥自願者幫忙。然後告訴觀眾,她這個表演,帶給你的歡樂,應該勝過一杯咖啡的錢吧。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感染力,多數看完表演的觀眾,是會掏出手邊零錢的。台灣的街頭藝人比較可憐,不是畫上銅人裝扮成一動也不動的雕像,就是盲人彈電子琴博取同情。希望看過我這篇網誌的人,也可以習慣花費一點點的零錢,就能幫助妝點這個城市的藝術與娛樂氣息。


  澳洲的老人,總算也有安靜的西方人了。


  這次的重要活動是同志大遊行,同志遊行已然成為澳洲人的重要節慶。澳洲人的開放性格及多元價值觀,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

  不過即使澳洲同志遊行成為世界重要同志活動的一站,不過澳洲並沒有承認同志婚姻。關於同志婚姻,說說我的看法好了。同志婚姻的立法,某個方面當然有反對歧視、認同多元的宣誓意義;另外有個重要的實質意義,就是同志伴侶的財產繼承問題。當你跟同志伴侶相守了一輩子,卻沒辦法享受婚姻配偶的財產繼承保障,這真的是很痛心的一件事。有些國家訂立了一個同居關係,就是說它並不是法定上的婚姻,但一樣享有財產及婚姻的一些權利。這似乎是可行的。但問題來了,男女之間可不可以比照辦理?就是說男女之間也只要法定上的同居關係,但不要婚姻?我沒有定論,原則上希望台灣終有一天,能夠成熟理性地平視同志議題。


  既然這篇題為海洋,最後放的是海與船的照片。我一直覺得海讓人開闊,船,尤其是帆船,造型是很美麗的。台灣四周環海,但台灣的海洋活動始終不彰。台灣造了那麼多遊艇,但台灣的遊艇少得可憐。台灣要走向一個海洋國家,畢竟只是政治口號,台灣勉強稱得上是海鮮國家,而不是海洋國家

  當年杜正勝提出了一個橫向的台灣地圖,因為杜正勝的政治爭議性,於是讓人以為那是杜正勝為了政治目的而畫出來的。其實躺下去的台灣,在古地圖早已存在。而我們習慣以北方為上的世界地圖,當它定為一尊,有了排他性時,也就充滿了歧視與偏見。例如使用麥卡托投影法的世界地圖,這種地圖變形地太厲害,把面積不到澳洲1/3的格陵蘭島(在北極圈),畫得比澳洲還大。


  在澳洲有一個字,Downunder,這是一個有點自嘲但又充滿自我認同的字,澳洲在南半球,也在世界的下面,但是換個角度,上下顛倒,澳洲就在世界之上。有種地圖就是南北顛倒,把澳洲放在上面。我想台灣有天能夠接受台灣躺下去,就能夠以更宏觀的視野觀看鄰近諸國。

  這張地圖,是以另一個觀點來看台灣。台灣位在世界最大的海洋(太平洋)和世界最大大陸(歐亞大陸)的樞紐位置,雖然只是一丁點大小,不過至少是太平洋島嶼中的一顆珍珠,而不是中國老母雞腳下的一粒屎。


  最後來看看美麗的海洋及船,碧海青天總是能讓人心情壯闊。











2011年7月7日

〔旅行〕澳洲(六)漢彌頓島 Hamilton Island ──晴天篇


  隔了三個月,重新整理澳洲遊記,也是該給它一個完結篇的時候了,上一篇停留在漢彌頓島的陰天篇,結果整篇遊記好陷也陷入萬里陰霾,遲遲無法完成,就讓晴天來掃開這重重烏雲吧。


  搜尋大堡礁行程時,大概都會看到 Whitsunday islands Great Barrie Reef 這兩個字詞。Great Barrie Reef 指的是大堡礁,Whitsunday islands 指的就是遍佈堡礁之上的群島。其中最大的一個島,是Whitsunday island。而商業發達、設施完善、旅遊業最發達的,則是漢彌頓島 Hamilton Island。有兩部電影是在漢彌頓島上拍攝:〔妙麗的春宵〕及〔傻愛成金〕(前都的評價還不錯,後者是部乏味的愛情喜劇片)。

高處俯視港口。)

  漢彌頓島號稱為Whitsunday islands的商業中心,不過跟我們印象中的普吉島、峇里島還是有很大的差異。漢彌頓島的所有權及經營權,屬於民間企業(澳洲航空也有股份),最大的股東,則是Oatleys家族(所以本質上跟私人島差不多),而這個家族企業也維持了島上高品質的管理。大部份的飯店及民宿,從三星到五星都有,型態各異,奢簡由人,不過大部份的建築都有著相互融合的外觀。島上的車輛都是電動車(Buggy,台灣多半在高爾夫球場使用,所以都稱為高爾夫球車),非常環保。


  ↑↓上下這兩張,是鎮上的商業中心,這個季節不是旺季,遊客不多,但氣候宜人(只要不下雨的話),非常舒服。


  這個鯨魚造型的美麗建築,是個遊艇俱樂部,一般遊客無法進入。



  商店及餐廳數量不多,品質不差、價格不婓,不過也可以找到Fish & Chip 這種平價的英國食物。我沒看到美式速食店,也沒有星巴克,我猜想大型跨國連鎖餐廳在島上是止步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們訂的民宿,叫 Compass Point ,雖然是島上最便宜,也要 AUD 330,兩個臥室(一大床兩小床),有廚房餐桌客廳,連洗衣間都有,廚房的設備包含了烤箱洗碗機,設備相當齊全。而且配有Buggy算是相當實惠的價格。(照片在前一篇陰天篇。)


  ↑島上常有野生的鸚鵡,會飛到陽台,甚至飛進屋內,民宿主人告誡我們一定要隨時關上陽台的落地窗,不然野生動物會跑進來。


  ↑↓這是島上的高級民宿。也有少數的大樓飯店(好像就那麼兩三棟是超過十層的高樓建築)。



  ↓因為島上的飯店都屬於同一個家族企業,所以只要住進島上的任何一間民宿,就可以使用島上的所有游泳池。


  飯店的風帆要不要收費呢?這個我倒是不清楚。



  在民宿裡憋憋地度過了大風大雨的兩天,據說是颱風,不過風勢不算太大,怪不得現在是淡季,原來是有颱風。
  一早醒來,艷陽高照,耶,可以出海了。


  開著 Buggy 到鎮上的商店,打算找一些出海的行程,有半天的,也有一天的,我們選擇了比較便宜的半天行程,坐快艇到無人島,還可以浮潛。



  出國前剛看了Janet 的瘋台灣出走特輯,她也到了漢彌頓島,不過她是豪華行程,租了小遊艇在大海及無人島之間漫遊。我們沒有這等財力,不過出海也是令人興奮的事。附帶一提的是,遊艇出海時剛好是迎著浪,顛簸蠻嚴重的,船上的人都驚呼連連,怕暈船的我還以為這下糟了。後來想想,把自己當成是躺在搖籃床的嬰兒好了,不要抵抗,順著浪勢起伏,果然就沒事了。


  我們搭的是小船,乘客約20人,來到無人島。


  這就是我們出海浮潛的無人沙灘,白沙白到可以刺瞎眼睛。


  颱風剛過,海水沒有想像中清澈,魚也沒有想像中多到爆,還要工作人員丟魚餌引誘魚群過來。我只能說這次的浮潛經驗輸給帛琉了。


  這次澳洲行的前半段,待在雪梨經歷五光十色的同志遊行、城市生活,換個口味來到小島,還真是不錯的選擇。


  在前一篇的漢彌頓島陰天篇,我提到了旅行的意義,這也是我在旅行當下及旅行剛結束時,最常想的問題。或許是年紀越長,越無法負荷旅行期間的疲累感。如果是長途飛行,又來個馬不停蹄的行程,沈重的疲憊常常就淹沒旅行的興奮。或許這就是我澳洲遊記遲遲無法完結的原因。
  但是隔了三個月後,重新檢視這些照片,我己經忘記旅途中的勞累(唉呀,澳洲旅行怎麼可能勞累),又再喚起剛踏上旅途時的新鮮感。

  對我而言,旅行的意義,就是不斷旅行,不斷尋找旅行的意義,沒有答案,也沒有終止。


  這篇不是完結篇,請期待最終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