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10日

〔旅行〕澳洲(七)海洋


  最後一篇,訂名為海洋,算是整理一下我對澳洲的整體印象。

  金融海嘯前,我手邊有不少澳幣。澳幣對美金,最低曾經來到0.6幾,現在大約是1.0幾,算一算也有40%左右的價差。操作澳幣是我以前偶爾會做的事,因為澳幣的利率高,即使賺不到匯率也可以賺利率。這算是澳幣給我的第一個良好印像。

  像澳幣這麼變動的匯率,相較於在彭懷南羽翼下呵護的台幣,其實是讓我們不可思議的。我在1.02左右(皆是澳幣/美金)把澳幣都換回美金,報酬率算好的,但是現在的澳幣匯率是1.07,所以高澳幣看來是跟高房價一樣,都回不去了。

  了了曾經跟我說,澳幣對美金1:1是個很大的關卡。歷史紀錄差過1的天數寥寥無幾(所以我們都是在剛差過1以後就獲利了結),但是如今澳幣穩穩站上1.05,某部份是弱勢美元的結果,但或許澳洲人也可以洋洋得意,我們勝過美金了……但對於觀光客的影響,就是可怕的物價。雪梨幾乎排名在我去過的高物價國家前幾名。

  (同理可以用在台幣對泰銖,當泰銖/台幣從0.8幾升到1.1幾,你到泰國消費從打八折變成貴一成,那種強烈的挫折感是很明顯的。)


  最近(2011/6/28)的一則新聞:雪梨市議會表決通過,正式宣佈於1788年英國移民前來澳洲是一種〔侵略〕行為。

  在擠滿旁聽席的原住民前,議員激烈爭辯,認為〔侵略〕這個字眼太情緒化、煽動族群分裂。不過最後仍舊通過決議,發言中指出:【全體議員都承認,歐洲的殖民活動對澳洲原住民人口造成毀滅性的影響。】

  我覺得這是個很有勇氣的決議,畢竟歷史常常是由當權者詮釋的。我們的主流價值觀裡,認為荷蘭人侵略了台灣、日本侵略了台灣,並沒有想過漢民族侵略了台灣原住民。〔侵略〕常常被當權者以其他的字眼給包裝,例如〔征服〕、〔接收〕、〔解放〕。例如漢朝開疆闢土,征服西域;國民黨接收台灣;共產黨解放西藏。中國的歷史長河中,對〔侵略外族〕充滿了征服者的榮耀,對〔被外族侵略〕也充滿了阿Q的積極心態:例如被蒙古、女真侵略,立刻說是把他們同化為中華民族的元朝代和清朝代


  這地方叫岩石區(the Rocks),是雪梨港灣旁重要的商業區,也是雪梨歐洲文化入侵的起源,1788年英國把500民囚犯及其他政府官員流放至此,因為當地佈滿岩石,所以叫岩石區。至於澳洲原住民為什麼會逐漸消失呢?一種說法是歐洲人帶來的瘟疫,讓沒有抗體的原住民大量死亡。後來澳洲引進白澳政策,讓富有的歐洲人無條件移民澳洲,有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澳洲白人說他的家族歷史,好像是他的曾祖父用5塊錢(大約),就可以擁有澳洲政府贈與的大批土地。於是澳洲從流放者的蠻荒、逐步成為移民者的天堂。


  ↑這是岩石區的餐廳,非常海洋。


  ↑澳洲的商業區。

  旅行中接觸到的澳洲人,感覺都是開朗和善,何況又成天生活在碧海藍天下,應該都無憂無慮。了了在澳洲工作兩年,又去過許多西方國家,對澳洲人是近距離觀察。他說澳洲人頭腦簡單、四肢發達。五、六點一下班,不是去海邊衝浪,就是去酒吧喝啤酒。但是跟台灣人一樣,也很愛抱怨政府,雪梨人罵雪梨的市政、墨爾本人罵墨爾本的。罵的內容無外乎是交通、生活、薪資、都市建設。


  我自己覺得雪梨的道路都非常狹窄,多半是兩線道,少數的四線道已經是最寬的馬路。了了說雪梨的大眾運輸工具,除了船以外,其他都很糟。我搭了捷運,沒有百年地鐵的倫敦那麼舊,但的確不新不舊,也沒有很方便。

  整個雪梨城市,建立在高低起伏的山丘上,道路是忽高忽低,有點像舊金山(沒那麼起伏就是了)。

  雪梨最棒的大眾運輸,就是船了。而且乘船的人都是慢條斯理、好整以暇,怪不得澳洲人呈現出一派悠閑的氣息。


  因為了了的關係,在雪梨吃了不少有趣的餐廳。了了說澳洲的美食是這二十年左右才起來的。俗話說富過三代才懂吃穿。但以現在網路資訊發達,對吃穿的模仿學習似乎不需要花費這麼長的世代。長期富裕的澳洲,雖然沒有建立深厚的歷史,倒是也建立起澳洲式的享樂文化。


  ↑↓上下這兩張都是上班族飲食街的午餐盒。


  同行的阿湯吃不慣西餐,只有一次在中國城吃中國菜才讓他眉開眼笑。阿湯說澳洲的蔬菜都沒味道,台灣的菜有多甜多甜……有一次和了了逛超市,看到種類繁多的生菜,我才驚覺,台灣的水果是超棒,但台灣的蔬菜似乎沒有想像中強。台灣的蔬菜如果不是熱炒,應該都難以入口。台灣人是吃不慣生菜的。


  ↑↓這是住了了家時,他準備的早餐,真是豐富。酪梨在澳洲很常見,我們只知道酪梨牛奶,了了則是把酪梨當作果醬塗在麵包上,別有一番滋味。


  海鮮料理當然是澳洲的重頭戲。這是在Manly 的一家魚餐廳吃到的魚,好像叫 Kingfish。不像中國菜有很多紅燒、糖醋……的重口味,這魚只是簡單地烤了一下,非常對我口味。底下是日本茄子(Japanese Eggplants),是矮矮肥肥那種,比較不甜,不像台灣是瘦長的,茄子還是台灣的好吃。


  這是在雪梨環形碼頭旁吃到的義大利菜,我本來以為這種觀光客餐廳不會太好,沒想到還不錯。西方菜本來就西方人的專長,在台灣要吃到好吃的義大利菜,選擇就沒那麼多了。


  至於澳洲的名牌,你會想到什麼?我有個很深的成見,覺得澳洲很難發展有夏裝、冬裝這類的國際服飾流行品牌。因為澳洲在南半球,別人冬天他夏天,澳洲夏季的流行,以北半球來看,根本就過季了(你也可以說領導流行啦)。所以澳洲的重要品牌:Billabong,衝浪褲;AussieBum,內褲;都與季節無關。(我承認這是成見啦。)


  不過在澳洲選伴手禮時,別以為綿羊油是澳洲特產。了了說澳洲人根本不用綿羊油(那是原料),藥妝店、百貨店、超市……都找不到綿羊油,只在禮品店有賣,還只是專門賣給遊客。Aesop是澳洲的保養品品牌,不過在台灣買並沒有比較貴。倒是可以考慮買蜂膠。


Taronga 動物員的長頸鹿餵食秀。)

  我覺得澳洲人很愛說話,相對於東方人的含蓄內斂,西方人是聒燥地多。至少我在Taronga 動物園裡,覺得只是一個長頸鹿餵食秀,解說員就可以不停地Talk,Talk,Talk……嫌吵的話,就去看看慵懶的無尾熊吧。在漢彌頓島時已經抱過無尾熊了,Taronga動物園又再度相遇,但竟然錯過了袋鼠。



  在環形碼頭,有不少街頭藝人。這個表演軟骨功的女生讓我印象深刻,倒不是她的軟骨功有多厲害,而是她不停地TalkTalkTalk。一直不斷炒熱氣氛:〔Make some noise〕,不停地鼓動圍觀群眾要掌聲。還幫自己謀福利拉了兩個帥哥自願者幫忙。然後告訴觀眾,她這個表演,帶給你的歡樂,應該勝過一杯咖啡的錢吧。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感染力,多數看完表演的觀眾,是會掏出手邊零錢的。台灣的街頭藝人比較可憐,不是畫上銅人裝扮成一動也不動的雕像,就是盲人彈電子琴博取同情。希望看過我這篇網誌的人,也可以習慣花費一點點的零錢,就能幫助妝點這個城市的藝術與娛樂氣息。


  澳洲的老人,總算也有安靜的西方人了。


  這次的重要活動是同志大遊行,同志遊行已然成為澳洲人的重要節慶。澳洲人的開放性格及多元價值觀,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

  不過即使澳洲同志遊行成為世界重要同志活動的一站,不過澳洲並沒有承認同志婚姻。關於同志婚姻,說說我的看法好了。同志婚姻的立法,某個方面當然有反對歧視、認同多元的宣誓意義;另外有個重要的實質意義,就是同志伴侶的財產繼承問題。當你跟同志伴侶相守了一輩子,卻沒辦法享受婚姻配偶的財產繼承保障,這真的是很痛心的一件事。有些國家訂立了一個同居關係,就是說它並不是法定上的婚姻,但一樣享有財產及婚姻的一些權利。這似乎是可行的。但問題來了,男女之間可不可以比照辦理?就是說男女之間也只要法定上的同居關係,但不要婚姻?我沒有定論,原則上希望台灣終有一天,能夠成熟理性地平視同志議題。


  既然這篇題為海洋,最後放的是海與船的照片。我一直覺得海讓人開闊,船,尤其是帆船,造型是很美麗的。台灣四周環海,但台灣的海洋活動始終不彰。台灣造了那麼多遊艇,但台灣的遊艇少得可憐。台灣要走向一個海洋國家,畢竟只是政治口號,台灣勉強稱得上是海鮮國家,而不是海洋國家

  當年杜正勝提出了一個橫向的台灣地圖,因為杜正勝的政治爭議性,於是讓人以為那是杜正勝為了政治目的而畫出來的。其實躺下去的台灣,在古地圖早已存在。而我們習慣以北方為上的世界地圖,當它定為一尊,有了排他性時,也就充滿了歧視與偏見。例如使用麥卡托投影法的世界地圖,這種地圖變形地太厲害,把面積不到澳洲1/3的格陵蘭島(在北極圈),畫得比澳洲還大。


  在澳洲有一個字,Downunder,這是一個有點自嘲但又充滿自我認同的字,澳洲在南半球,也在世界的下面,但是換個角度,上下顛倒,澳洲就在世界之上。有種地圖就是南北顛倒,把澳洲放在上面。我想台灣有天能夠接受台灣躺下去,就能夠以更宏觀的視野觀看鄰近諸國。

  這張地圖,是以另一個觀點來看台灣。台灣位在世界最大的海洋(太平洋)和世界最大大陸(歐亞大陸)的樞紐位置,雖然只是一丁點大小,不過至少是太平洋島嶼中的一顆珍珠,而不是中國老母雞腳下的一粒屎。


  最後來看看美麗的海洋及船,碧海青天總是能讓人心情壯闊。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