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24日

〔文字〕15本書


  假定要你不加思索,在十五分鐘內列出十五本書、十五部電影,你會列出什麼名單呢?我列出來後,發現這很容易洩漏出一個人的年齡、背景、喜好、甚至政治傾向。不過剛好也是認清自己的機會。看一下我的清單。

  15本書(我是先列出清單以後,再按照閱讀年代排序):

1.      安徒生童話

  小孩子沒有不讀童話的吧。兒時看了不少格林童話、伊索寓言,但我最愛的還是安徒生。對於公主嫁給王子,然後快樂地過生活,這種幸福的戲碼,我是很厭倦的。我特別愛賣火柴的女孩、醜小鴨這一類苦情戲碼,尤其是人魚公主。人魚公主後來放棄殺掉王子,變成泡沫,當我看到這一幕幕的時候,簡直不敢置信:為什麼?為什麼會變成泡沬?為什麼好人沒有好結局?這種為愛犧牲的絕美悲情,幾乎影響了我一生一世。看來我的內心從小就藏著纖細脆弱的靈魂,這種纖細,包括濃濃的孤寂感、尋求認同的渴望、成長與自我救贖的苦澀,幾乎都可以在安徒生的字裡行間尋找到認同。據說安徒生有同志傾向,童稚時並不懂,只覺得親切而憂傷。

2.      琦君的散文

  我讀的第一本琦君的散文,應該是紅紗燈(改編成童話書,叫〔外公的紅紗燈〕)。我同時代的小孩子,很重要的課外讀物,就是省政府教育廳出版的中華兒童叢書(凍省後已經沒有教育廳了)。那時候媽媽在教育廳工作,每年都會帶回很多本的中華兒童叢書,在家裡的書櫃整整齊齊地排列。從幼稚園開始,埋首書堆就是我最快樂的事,我還會把大約一百多本的書,像圖書館一樣分類編目。紅紗燈是其中影響我很深的一本書。講的是琦君小時候的故事:有會做紅紗燈的外公、慈祥又任勞任怨的媽媽、娶了漂亮小妾的爸爸、和家裡不長進的叔叔……長大後讀了很多琦君的散文,讀了很多她的家族故事,綺君淡淡的筆觸,不僅有著甜蜜的童年回憶,也有著複雜的人情世故與時代的沈靜憂傷。

3.      水滸傳

  當時很有名的東方出版社,出版了許多青少年及兒童叢書。我成天泡在書本堆裡,像個文字的饕餮客,遍覽古今中外故事:三國演義、七俠五義、蕩寇誌、罪與罰之類的。但都是改編成適合青少年的讀本。我看的第一本大塊頭書、用原本寫成的,就是水滸傳。當時是在舅舅家作客,在書櫃中找到,一找到就愛不釋手,央求舅舅借我帶我家看。原本水滸傳當然還是白話文,但是對當時才小三(還是小四)的我,還是相當有難度的。除了難度,還有震驚,尤其看到黑旋風裸身殺人,橫屍滿地,極度撞擊我的心靈。這是開啟我眼界的第一本書。

4.      未央歌

  這也是小學看的。同時期還看了不少瓊瑤式的文藝小書。為什麼會看呢?是因為姐姐的關係。姐姐借了很多文藝小說,我都跟著看,除了瓊瑤之外,還有華嚴、於梨華、馮馮、三毛……想當然耳,當時也看了不少三廳電影,我記得小時候,會跟著東勢表姐上電影院看林青霞、甄珍,當時為了省錢,就讓身高很矮的我一起混進鄉下的電影院。還有一次為了慶祝我生日,媽媽問我想不想看電影?於是她帶我去看甄珍的〔在水一方〕當作慶祝生日(明明是媽媽想看)。未央歌不完全算文藝小說,算是校園小說?還是反共文學?除了未央歌,還有藍與黑、滾滾遼河,也都是我在吃飯時,會拿在飯桌旁一邊吃飯一邊閱讀的書。未央歌簡直是食物小說,常吃也不會膩。長大後才知道政治有左派右派、鬥爭的是國民黨共產黨、連反共文學也有重慶延安的分別。

5.     

  很奇怪,我家有三四部〔飄〕,像當時那種皇冠出版的文藝書,舊舊的,很容易長書蟲,應該是我那個多愁善感的媽媽買的。〔飄〕,如果年輕人不知道的話,至少會知道它的改牑電影〔亂世佳人〕吧。〔飄〕非常厚,分成上下兩冊。還是那種老翻譯,書中人名都會改成中文名字,例如郝思嘉、白瑞德,而不是〔思嘉麗.奧哈拉〕以及〔瑞德.巴特勒〕;〔餓狼陀〕你知道是哪個城市嗎?是亞特蘭大,〔餓狼陀〕感覺像亂葬崗。我忘了是先看電影還是先讀書。但是當時滿腦子就是這種雙生雙旦的文藝小說(未央歌也是雙生雙旦),也有動手寫小說的念頭。但都只是不成型的故事,操控文字的能力還很弱很弱。不過也開始寫日記了。

6.      紅樓夢

  紅樓夢是我小六開始讀的,當時讀完了西遊、三國、水滸,一直想挑戰紅樓。當時沒能讀懂,直到上了初中,才讀完了大概。但是也成為我年少時期最喜愛的一部書。紅樓的文字對我而言實在是太深了,於是發明一種讀法,先挑看得懂的部份看(當然是林黛玉、賈寶玉的部份),其他的跳過去,等大致讀懂了,再慢慢補足其他部份。(這種模式也變成我往後看電子學、電磁學、工程數學的方法,有效嗎?你說呢?)除了林黛玉外,最喜歡的就是史湘雲,那種開朗不羈的個性最深得我心。一看紅樓就會像毒癮一樣欲罷不能。連紅學的書或論文,我也是絕不放過。劉心武在電視台講紅樓夢時,我把紅樓又看了一次。有種說法,每個人在不同年紀,都會改變對紅樓的看法,這我是可以作見證的。

7.      怪醫秦博士(漫畫)

  總算選了一部應該是小孩子看的書。但這也不是書,是漫書。那是高中聯考的年代。越近聯考、越看不下書,於是叫弟弟去漫書店租書。小叮噹是必借的,還有好小子、天才小釣手、聖戰士……但最喜歡的,就是怪醫秦博士。每一本我都租來看,完全不放過。上大學開始家教賺錢以後,還自己掏腰包買了全套。更誇張的是,還做筆記,把每一個小單元,依照人物、情節、創新……給分數、排名次。怪醫秦博士有個不快樂的童年,我想是把部份心情,投射到這個奇特又傑出的人物。

8.      余光中詩集

  余光中,是在某個高中老師的介紹下,開始閱讀的。年少時代,怎可以不讀詩?余光中的〔火浴〕、〔白玉苦瓜〕、〔敲打樂〕,還有散文〔聽聽那冷雨〕,漂亮的文字、深刻的鄉愁,都是影響我很深的作品。〔在國際的雞尾酒會裡,我仍是一塊拒絕溶化的冰〕、〔不是不快樂而是要快樂也快樂不起來〕,這樣的詩句,是很適合當年深受大學聯考苦惱的青澀少年。但是回想起來,好像不只是聯考,還有初戀,非常苦澀的單戀,詩是苦戀的解藥,不能治療,但可以止痛。除了余光中,當然還有鄭愁予、瘂弦、楊牧、洛夫。當時陷在這些抒情的文字中,讓自己也陷入濃濃的鄉愁,後來才意識到那不是自己的鄉愁。長大後才知道余光中的〔狼來了〕事件,在鄉土文學論戰中,原來還有選邊站這回事,感覺有點像被人狠狠甩了一巴掌一樣。現在呢?早就不寫詩不讀詩了,但偶爾還是會翻翻詩集,緬懷當時美好的青澀歲月。

9.      白先勇的台北人

  當時的文藝青年,沒有不讀白先勇。我超愛他的謫仙記、永遠的尹雪艷,總幻想應該由哪個明星扮演、幻想著那個時代的大場景。白先勇後來寫孼子,剛看時真是大吃一驚,怎麼筆法不細緻了?場景竟落在庸俗的新公園?當時閱讀的小說很多:朱西寧、段彩華、司馬中原、七等生、當然還有王文興的〔家變〕。至於標榜台灣的文學家,我的第一印象中竟然只有楊青矗和黃春明,可見當年的台灣文學是被漠視的。我在列名單時,是同時想到白先勇、七等生和張愛玲的。原先想選張愛玲的〔傾城之戀〕,後來還是刪掉了。我也不懂為什麼,張愛玲對我而言,是蒼涼的華麗,但不親切。

10.  金庸

  我是念了大學之後才開始讀金庸的。高中時代,最紅的就是港劇和金庸。當時香港武俠劇大舉侵台,打敗了獨霸一時的張小燕綜藝一百,香港輸出了楚留香和神鵰俠侶,所有人都在迷金庸。我是不敢看的,怕影響大學聯考。建中後面的自助餐廳店,電視播放著轉拷的錄影帶,看到〔天蠶變〕、〔鹿鼎記〕和〔新紥師兄〕,眼睛像怕看到毒品一樣立刻轉過去。當時知道如果一看金庸一定欲罷不能,所以忍到考上大學以後。聯考一結束,立刻瘋狂向租書店報到,嗑完了所有金庸小說(也看了古龍、臥龍生,但是喜愛程度相去甚遠),還像倪匡一樣,列出我的金庸排名。最喜歡的是天龍八部,最愛的女生是阿紫、阿朱,最愛的男生是喬峰、楊過。朋友聊天的內容離不開金庸。這股熱潮,到金庸劇完全泛濫後也慢慢退燒。

11.  中國人史綱

  整個大學時代,都在讀歷史,瘋狂的程度,還一度幻想念考古系。大學時代,對史學的喜好度超過文學,我想除了教我中國通史的台大教授李永熾,柏楊是關鍵原因。除了中國人史綱,還有柏楊版的資治通鑑、小說〔異域〕。那時候把整個中國通史記得滾瓜爛熟,最喜歡的是魏晉南北朝(我專挑冷門的朝代去念),覺得南朝北朝都很精彩。始終不明白淝水之戰,我最愛的苻堅大帝為什麼會失敗,王導這麼賢明。南朝呢?謝安不處理國事,只會懦弱地下棋,聽到前方戰事得勝,還不敢置信地跌壞木屐。建中、台大,稱得上當年最讓人獨立思考的開放環境。而我求知慾旺盛的時期,正是台灣黨外運動蠢蠢欲動的年代,獨立思考,成了我年少叛逆的最重要課題。台大對面的小書攤,還有唐山書局,賣了很多禁書,最喜歡的是劍橋中國史。重新檢視民國革命、國共內戰、研究蔣介石。也開始讀台灣史。

12.  荒人手記

  當年的同志文學少得可憐,除了白先勇,還有馬森的夜遊。邱妙津、紀大偉、童女之舞,都是很後來的事。朱天文的〔荒人手記〕開啟了同志文學重要的一頁,當年同志文學成為文學獎的常勝軍。主角荒人,是四年級生,感嘆著青春易逝。而不惑之齡的我,昨日還嘲笑著新公園的怪叔叔,一眨眼,八年級生都已經登場。我們老得太快,聰明得太遲。年歲法則總是無情地教訓一批又一批的年少無知。青春與慾望是荒人手記的兩大主題,文章中的雜學,看似龐雜,其實是我輩人物的生活寫照,看了格外親切。朱天文後來在台灣新電影佔了一席之地,編劇了〔戀戀風塵〕、〔悲情城市〕,但荒人手記儼然成為同志不可取代的青春回憶。

13.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

  大學時讀米蘭.昆德拉,正值蘇聯解體。一夕之間,赤色帝國崩潰,簡直像一場夢。還有台灣解嚴、民選總統、報禁黨禁開放、萬年國代下台……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,當時是連想都不敢想。一切變化來得太快太突然,既興奮也疑懼,不知道台灣會走到什麼地步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,有著政治解放、性解放、觀念解放,但對於純真及愛情,有著濃濃的惆悵與嚮往。還有電影,當時也是我對電影的飢渴期。台大附近的影廬,是影痴能夠搜尋到冷僻電影的重要途徑。原書改編成電影〔布拉格的春天〕,我也因此愛上了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。那真是一個遙遠的時代啊。

14.  百年孤寂

  魔幻寫實最重要的一部小說。如果在荒島,我只能帶一部書,我會貪心地要求帶紅樓夢和百年孤寂。對我而言,百年孤寂是超越時代的。百年孤寂的靈魂直接侵入我的血液,又牽動我的鄉愁。原書寫盡了孤寂:有愛上姑母的年青軍官、無可救葯而走上絕路;有絕美純真的女孩、看似蠢痴、又似清明、最後飛天消失;有享盡世間財富、性愛歡娛、最後卻窮病死去……世間的苦樂悲歡,原來都是孤寂。

15. 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

  五六年級生沒有不讀村上春樹。村上我讀得很晚,要說喜歡,總是羞於啟齒,對於暢銷作家,很難表達仰慕之情。我是最早讀〔聽風的歌〕、〔挪威的森林〕、〔遇見百分百女孩〕,總有著說不出的情緒,那種情緒很像聽爵士樂,太雅痞了不敢承認喜歡,但骨子裡是非常貼近自己的。朋友說我是左派自由主義反中產階級,但是生活太享受了,總是帶著良心不安。村上也是這樣背景的人。〔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〕是村上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部,因為難讀,所以評價最高。故事中對影子的依戀,像是自戀又像是在找另一個自我認同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村上故事,而我的村上故事是充滿惆悵的。

16.  丈量世界

  丈量世界的作者丹尼爾.凱曼,生於1975年慕尼黑,是書單中唯一年紀比我小的。我們幾乎不讀比自己年紀小的人的書,就像女人幾乎不跟比自己年紀小的人上床一樣,是一種年齡迷思。〔丈量世界〕講的是數學家高斯和探險家洪堡的故事。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一直寫到老去,有著很沈重的歲月感。近幾年讀的都是翻譯小說:惡童日記、美的線條、香水……年歲越大,閱讀能力越來越弱,原以為可以隨興駕馭文字的能力,竟然跟體力、視力、專注力、骨質、髮量……一樣,看著它們一點一滴地流逝。丈量世界是我一個人在曼谷旅行時,在紀伊國書屋買的中文書。一個人在曼谷的三溫暖讀書,感受歲月流逝的無力感,但也重拾了閱讀及書寫的勇氣。

  結尾:我是在未上網蒐尋資料前,憑記憶列出來的書單(也幾乎選的是早年看的書)。看來我的抒情性格相當明顯,個性使然,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。不是只選十五部書嗎?我選了十六部。硬要踢掉一部,我會踢掉白先勇(連張愛玲我都沒選了,沒選白先勇他應該不會生氣吧)。但只果說怪醫秦博士是漫書不是書的話,也可以踢掉秦博士讓白先勇擠上來。不過人生才過了一半(如果順利的話),如果我不讓自己的閱讀能力退化,應該等二十年後再來選一次書單吧。

  希望我也能把電影的清單給列完。

2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