橋頭糖廠創建於1901年,至今有百年歷史。是台灣第一間新式機械的製糖工廠。
運糖需要火車,園區內擺置了一些舊式蒸汽火車。
此外,去糖廠一定要做的事,就是吃冰。
騎車遊糖廠也是一個有趣的親子活動。
在園區內可以看到許多仿巴洛克式的熱帶殖民樣式建築。
日本在殖民台灣時期,為了讓台灣徹底日本化,除了引進大量和式建築、也同時引進洋式或和洋式建築,洋式建築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巴洛克建築。
巴洛克的原意有俗麗凌亂的意思,這是一個相較於古典主義的一個眨抑之詞,當然現在沒有眨抑的意思。巴洛克是一種藝術風格,包含美術、雕塑、音樂、建築。在建築上帶有強烈的色彩、光影、華麗、誇飾特色。
巴洛克源起於義大利文藝復興,所謂復興,就是擺脫中古世紀,復興希臘、羅馬時期的文化。在建築中的一個特色,就是拱形門(源頭是羅馬競技場的拱形門)。
至於拱形門(Arches)的優點及特色是什麼呢?我試著用一種較簡單的語言說明看看。
中古世紀的的建築材料,大抵是石材。石材有著堅固但笨重的特質。如果要蓋一棟較高的建築,為了承受上方的重量,下方的基座必須更穩固才行。門窗的寬度也不可以太大(不然就被上方的石塊給壓垮了),外面的光線也進不來。所以中古世紀的城堡,大多都是笨重陰暗的。
拱形門的運用,利用兩側上方內彎的拱形,因為力矩的關係,將原本向下的引力,分散到兩側的拱形柱上,於是拱形門可以做大,也可以讓光線進來。(中國的拱形橋,有著類似的力矩構造。)
試想,如果是建一個大教堂,巨大的拱形門、拱形廊柱,可以將教堂的尖塔撐起來,窗戶上再鑲嵌彩繪玻璃,簷壁廊柱上再雕砌聖經故事,當光線從前方進入整個教堂,人們是多麼感受到聖恩沐澤,當然也可以達到當權者的統治教化目的。
日本在明治維新,掀起一種仿歐的流行,也順便把這種流行帶到台灣。但是在東方,並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,建築已經是鋼筋水泥,所以拱拄純粹是種造型美學(當然也有通風作用,以避瘴氣,於是也有熱帶殖民樣式的說法),雕飾也變得簡單多了。
這樣的巴洛克建築,目前僅有少數在台灣保存下來,有空真該做個巴洛克建築巡禮。
這個奇怪的焚化爐(?),應該也是建於日治時代,感覺上像是某種建築實驗(我這是純猜測),除了應用拱形結構外,還加了三角形結構。我很奇怪這個東西可以做什麼用?
(呵,這個觀音像我不愛,所以沒有來個特寫近照。)
↑園區內到處可見藝術品。
不過這次會去糖廠,主要是為了白屋。
白屋也在園區內,2010年,一群藝術家組成〔新台灣壁畫隊〕,進駐在此,蓋白屋,做藝術,他們有自己的網站,我就不為他們發聲了。
白屋。↓
休憩的小桌椅也蠻有特色的。↓
室內隨時有展覽。↓
新台灣壁畫隊。(就是這個壁畫嗎?)↓
橋頭也是高雄捷運重要的一站,可惜這次沒去,只拍了彩虹橋墩。↓
這個美麗景色提醒我下次要來拍火車。↓
高雄糖廠
地址:高雄市橋頭區橋南村糖廠路24號